南之于西北(山经五卷的顺序为什么是南西北东中,而不是东南西北?| 《山海经》导读)

南之于西北
《山海经》是一本奇书,它用粗疏简陋的文字,一本正经地向我们描述那些现在听起来荒诞不经的图景,它描绘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异生物,讲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奇妙故事。《山海经》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,涵盖了地理、生物、矿藏、历法、巫术祭祀、远古历史、殊方异域、神话传说……那是远古时期先民眼中所见到的华夏大地,口口相传的华夏历史,以及想象中那不可见的远方国度。它诞生于云遮雾罩难以追溯的远古时期,带着太多难解的谜题。谁创造了它?它成书于什么时候?它所记录和讲述的一切,是真还是假?它所描绘的世界,到底有多大?它明明看起来荒诞不经,为什么却可以称作“经”?……直到今天,这些问题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读它,欣赏它,享受它。
今本《山海经》全书结构及形成过程——现存《山海经》全书共18卷,由五个部分组成:《五藏山经》5卷、《海外经》4卷、《海内(四方)经》4卷、《大荒经》4卷、还有1卷单独的《海内经》,其中除了《五藏山经》以外的部分统称《海经》。
现在的《山海经》18卷并非《山海经》最初的原貌。古本《山海经》有32篇,原本是图文配合的,至少《海经》是明显的述图之作,是照着图写的。
有人说“山海经”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《史记》里面,其实这是存疑的。这个说法来自于《史记》里司马迁的一句话:”至《禹本纪》、《山海经》所有怪物,余不敢言之也。”(“《禹本纪》和《山海经》里的那些怪物,太荒诞不经了,我都不敢提。”)现在我们看到的《史记》里面确实是这样写的,但东汉王充在《论衡》里面引用过这句话,里面提到的并不是《山海经》,而是《山经》。《山海经》里面的怪物确实主要存在于《山经》里,《海经》主要是神话和异域传说。而适合跟《禹本纪》相提并论的也只是《山经》,都是传说中记录大禹治水所行经的山川地貌的书。所以司马迁的原话可能就是《山经》,现在《史记》里面写作《山海经》则可能是后人抄录过程中改过的。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时代,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很大可能还是分别流传的,而且当时流传的《海经》文本还不止一种。
后来在流传过程中,不确定具体是哪个时期,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合并了,形成了三十二篇的古本《山海经》。到了汉成帝年间,刘向编定《山海经》,从众多的《海经》文本中选择了《海内(四方)经》和《海外经》,与《五臧山经》合编为十三篇的《山海经》。
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——他当时为了避汉哀帝刘欣的讳,改名叫了刘秀,为了跟光武帝刘秀相区分,我们还是叫他刘歆——把《山海经》进献给汉哀帝的时候,在他老爸编定的十三篇的基础上,做了一些改动,形成了十八篇的《山海经》,听起来似乎跟现存的《山海经》卷数一致了,但学者们大多认为刘秀编定的这十八篇《山海经》并不包括现在的《大荒经》四篇和单篇《海内经》,他比刘向多出来的这五篇,是因为把原本编定为五篇的《山经》改编成了十篇。
到了东晋,郭璞注释《山海经》的《山海经传》,就在刘秀编定的基础上增加了《大荒经》和单篇《海内经》,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十八卷的《山海经》。 《山海经》的作者及成书时间——刘歆在《上<山海经>表》里面说《山海经》成书于唐虞之际,也就是尧舜时期,由大禹和跟随大禹治水的伯益写成。但这种说法从北魏时就开始受到质疑。当代学者多不认同这种说法,目前学者们普遍公认,《山海经》的内容由多人撰述,五个部分的成书时间也不一样。《山海经》各部分内容的成书时间,研究者们的意见各不相同。目前比较常见的关于《山海经》的简介资料大多采用了神话学家袁珂的意见,认为《山海经》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初这两百多年之间。但这并非目前学界统一的观点,这个问题还在探索当中。关于《山海经》的作者,历来也有不同的观点。蒙文通认为是古巴蜀人和古楚人的作品。顾颉刚认为其产生于河汉之间,也就是河南、湖北陕西这一片。袁珂认为《山海经》是战国时楚国巫师的记录。也有学者认为《山海经》的作者是东夷族人……但这些观点并不是非此即彼,很多是可以相互补充,并行不悖的。 《山海经》所描述的地域范围——关于《山海经》所描述的世界对应现实所涵盖的地理空间,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。从刘歆编定《山海经》开始,到20世纪80年代,历代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考据研究工作,基本都认为《山海经》的地域范围就在华夏地理圈内,以吴承志、顾颉刚、谭其骧为代表。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,出现了“世界范围说”和“局部小区说”。“世界范围说”由国外学者最先提出,认为《山海经》所描述的地域空间包括了非洲、欧洲、大洋洲和美洲,这个说法当然是最激动人心的,但不得不说支持这种观点的例证还不够充分。“局部小区说”则主张这个范围只局限于中国境内某一局部地域,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为“滇西说”,即认为《山海经》所记录的地域范围是现今的云南西部。 历来研究《山海经》的重要著述——郭璞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注释《山海经》的人,郭璞同时还注解过《尔雅》和《穆天子传》,他的注释是融会贯通的,对于我们现在去理解《山海经》非常有价值,但也并非全然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。
郭璞之后研究《山海经》的学者也不少,尤其是明清时期。历代对《山海经》的研究专著中,当代学者比较重视的主要有明代杨慎的《山海经补注》、清代吴任臣的《山海经广注》、汪绂绘注的《山海经存》(有图)、毕沅的《山海经新校正》、郝懿行《山海经笺疏》、吴承志的《山海经地理今释》。这里稍微延展一下,阅读古籍常常会在书名中看到传、注、笺、疏,传、注、笺其实都是对原文的注释注解,不过“传”是对经典做注,比如春秋三传。“传”侧重于整体思想内涵的阐发,而“注”更侧重于对词句的解释。疏是“疏通古注”的意思,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注释时间长了不好理解,对这些注释再进行注解,就叫做“疏”。郭璞的《山海经传》就是对《山海经》原文进行注释,郝懿行的《山海经笺疏》,就不仅注释《山海经》原文,还注释郭璞的注。
进入二十世纪以后,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《山海经》,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,其中鲁迅、顾颉刚、谭其骧、蒙文通、袁珂等人的相关著述比较有代表性。
现在喜欢《山海经》,研究《山海经》的人就更多了,关于《山海经》的著作也很多,无法一一去对照比较。我自己初读《山海经》读的是神话学家袁珂的《山海经全译》,袁珂在古代神话研究方面用力颇深。袁珂的《山海经全译》这本书的内容包括《山海经》原文、注释和白话译文,它的注释以郭璞的注释为主,综合了郝懿行、毕沅、王念孙、汪绂等人的注解和校正,对原文的一些异文和脱漏做了说明,忠实于原文文本,不作过度的解读,作为阅读《山海经》的入门书,个人觉得值得推荐。美中不足是对一些古字没有注音,需要另外去查。《山海经》相关的好书很多,但我读过的有限,暂时没有更多的推荐,只能说对于第一次读《山海经》的朋友,建议入门书选择一本忠实于原文文本的,自己要过一遍原文,才有对这本书最直接的体感。其实《山海经》原文并没有那么晦涩,翻一下就知道了。它是看得懂的部分人人都看得懂,看不懂的地方专家也要费一番琢磨,先秦时期很多古书都是如此。
总之山海经是一座宝山,入手不亏,要进宝山挖宝,可以循着前人总结出来的藏宝地图去找,但是挖还是要自己动手挖才行。 《五臧山经》的“五臧”是什么意思——前面说了《山海经》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,因此我们就将五个部分分开来讲,先讲《五臧山经》。
《山经》为什么叫做“五臧山经”呢?《山经》原文最后说,“言其五臧,盖其余小山甚众,不足记云。”言下之意是说华夏大地上大小山川太多了,不可能一一记录下来,《山经》所记载的是众多山川中最重要的那些山系,这些山系对于华夏大地,正如五脏之于人体一样重要。可见这里的“五臧”通“五脏”,指的是五脏六腑的“五脏”,当时还没有现在的这个“脏”字,都是写作“臧”。
《五臧山经》一般公认为《山海经》中成书时间较早,地理学价值最大的部分。《山经》在现存《山海经》中所占的篇幅也最大,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。
历史地理学大家谭其骧对五藏山经描述的范围有过专述——“《东山经》论述的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至苏北、皖北,东至于海。《北山经》论述的范围在今内蒙以南、贺兰山以东、河套以北,南起山西中条山,东至太行山东麓(河北省西部),北至内蒙阴山以北,不包括内蒙和辽、吉、黑等省,也不包括河北省中、东部。《西山经》论述的范围在今秦岭以北,甘肃、青海湖一线,新疆东南角,包括河西走廊,不包括罗布泊。北至宁夏盐池西北、陕西榆林东北一线,东至陕西黄河界。《中山经》论述的范围大致在巴、蜀和以东的湘、鄂、豫部分地区,不包括今滇、黔、桂等省,叙述最为详细,可能是作者最熟悉的地区。《南山经》论述的范围为今浙、闽、赣、粤、湘等省,不包括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。”——谭其骧:《论<五臧山经>的地域范围》,《中国科技史探索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我们根据谭其骧的考证,将《五藏山经》的地域范围在地图上大致标注了一下,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这幅图。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示意,不很精确——《山海经》中“南西北东”的编排顺序——《五臧山经》五卷分别是南山经、西山经、北山经、东山经、中山经,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编排,跟我们习惯的东南西北不同,不仅《山经》五卷是如此,《海外经》、《海内经》(海内四方经和单篇海内经)都是这个顺序,只有《大荒经》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。南西北东这个独特的顺序可能就是《山海经》原本的篇章顺序,刘向在编定山海经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改动,编定之后就保持了原貌。而《大荒经》很可能是到郭璞注《山海经》的时候才编进来的,当时《大荒经》的篇章顺序可能已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改过了。南西北东这个顺序可能跟早期地图的方位顺序有关,我们现在的地图是上北下南,但当时的地图是上南下北,反过来的。蒙文通则认为这是因为《山海经》是古巴蜀人和楚人的作品,他们居于南方,所以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,但这个观点没有在其他的先秦古籍中找到更多的佐证。这一讲相当于是《山海经》的阅读准备,简单了解一下《山海经》的基本信息,下一讲我们就一起进入《五臧山经》的奇瑰世界。

南之于西北相关文章